本栏目下题库来源于互联网,轻速云承诺对于用户导入平台的题库是严格保密的,不会在此呈现!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人大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复试备考试题二
1、【 简答题
“萨伊定律”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10分]
解析:
“萨伊定律”涉及萨伊销售论(实现论)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指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市场上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总会趋向于相等和均衡。其内容要点有三个:(1)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会使商品生产达到供求平衡。(2)利率能自动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使储蓄与投资相等。(3)商品总是以商品购买的,货币只是暂时性媒介。解析:须说明三个内容要点的,其中第一个要点应强调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或“功能”。
2、【 简答题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和分工学说 [10分]
解析:
(1)李嘉图完全拥护斯密关于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思想。他反对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主张建立国际间自由贸易、自由发展、合理分工的经济秩序。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有的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地位,则可在优中择优找到比较最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有的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 处于劣势地位,但也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中找到比较优势。这样参加贸易的各个国家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销售更多的产品。(2)比较优势原理的地位和意义。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优势原理学说,但他更强调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原理。他主张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而也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比较优势原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论述国际贸易,揭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关系。一般来说,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国都是有利的。各国都发挥其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方面的优势,全世界各国都把资本与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样,世界上的产品必定极为丰富,数量多质量好,社会劳动得到节约,各国处在互惠互利的关系中。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能较充分地发挥作用,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这个原理对现实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应夸大,因为当今世界几乎已不存在不受干涉的国际贸易。
3、【 简答题
流动资本 [5分]
解析: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二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流动资本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其价值随产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耗费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全部收回,在下一个生产过程开始时重新投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一次性支付。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这一部分价值,随商品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4、【 简答题
二元经济 [5分]
解析: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在发展中人口大国还要加上人口数量压力和人均资源占有量约束)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同时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和部门:一种是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收入只能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的乡村农业部门;另一种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也相应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必然出现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在促进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的现代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5、【 简答题
简述马歇尔理论体系的特点 [10分]
解析:
(1)以人的主观的、心理的因素为基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里所要研究的人主要是指支配人的经济行为的动机,也就是人的心理。马歇尔用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两种心理动机来解释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2)赞成渐进的社会改良主义。马歇尔把经济现象归结为心理动机,从而把经济学的对象变成十分抽象得东西,但是,他也不能不看到由经济原因产生的现实社会问题又都是十分具体的。因此,他宣称经济学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也就是在宣扬渐进的改良主义。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3)运用所谓“连续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所谓连续性原理,就是说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没有明显的严格区别,它们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关系。马歇尔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都是互相决定的,而没有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4)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马歇尔认为,在考察经济现象的本质时,“增量”的关系比总量的关系更重要,他用“边际增量”来说明人对一物的需求,并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运用到价值论和分配论上,甚至推广到其他经济关系上。  
(5)强调“均衡”分析,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单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为分析对象,不考虑它同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6)强调静态分析。认为静态均衡是经济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依据这一观念,他把各种经济指标的数量,特别是价格和分配份额的决定都归结为相反力量相互冲击和制约而形成的均势问题。
6、【 简答题
综合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原理谈谈我国大中型企业谋求发展的战略。 [10分]
解析:
(1)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原理①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资本积累同时就是资本的积聚。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②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一是并购(包括兼并、收购),二是联合,三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在资本主义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大资本拥有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战胜许多中小资本,从而兼并这些中小资本,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资本;或者两个实力相同的资本出于更高层次竞争的需要而联合成一个规模更大的资本。同时,由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大资本能得到巨额贷款,增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可以广泛地形成和发展,这样就加速了资本的集中。③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二者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2)我国大中型企业谋求发展的战略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仍然不够高,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包袱重,企业冗员问题严重。在企业体制上,虽然相当多的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但远未形成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机制。国有企业应注意利用资本集中和资本积累的相关原理来改善企业效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自身资本的积累,要为企业以后的发展积累一定的资本。由于资本积累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所以企业应更加注意资本集中,通过兼并重组以及发行股票等方式扩大自己的资本。根据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原理,我国大中型企业谋求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战略:①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发展规模企业的两种有效形式。实践表明,企业公司化改制,既是盘活资产、积聚资金的有效途径,又是对规模企业实施现代管理的手段。要加强各行业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力度,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进程。在“退”中优化资本和产权结构,在“进”中加快发展,使优势企业增强实力,以此促进企业实行规模经营。以股份制改造为契机,促进企业的兼并、联合,在明晰产权和自愿的基础上,将一批条件较好的企业改组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组建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在做优做强上下功夫。“优”指竞争有优势,“强”指核心能力强。要努力形成企业的规模优势,发挥规模效益。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根据行业特点,对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行业,应形成以少数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结构优势;对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的行业,应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搞好同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②在培养大规模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性贷款或低利率技改贷款对大型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税收、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历史包袱较重而又在行业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要增加投入或专案研究发展途径。③鼓励优势企业特别是国有优势企业向资产经营转变,允许企业转让和重组部分资产存量,以实现企业资产增量的调整。在属于“国退民进”的行业中,加大国有企业进退的力度,快进快退,鼓励企业通过吸引外来资本提高企业经营状况,加快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步伐。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鼓励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不断拓宽国有资本退出的渠道和领域,通过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利用外商合资、吸收社会法人相互参股、吸引民营资本进入等,吸引多方投资,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推进企业间的优势互补。
7、【 简答题
马尔萨斯人口论 [5分]
解析: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因此要限制人口增长,使二者保持平衡。他把自己的人口理论归为3个命题 :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显著的抑制。③这些抑制全部归纳为道德节制、贫困和罪恶。他认为这 3点是支配人类命运的“ 人口自然规律 ”的基本内容。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④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以上结论充分体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本质。该理论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错误在于抛开了社会制度,抽象地从生物属性和脱离现实的假设来说明人口规律。
8、【 简答题
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10分]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过程带来了重大影响。在这些国家中,新的科学技术的广泛采用,生产自动化电子化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大大增加,资本主义剥削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剩余价值生产的范围发生变化。①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相当长时期中,提供剩余价值的主要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部门。在当代,第一和第二产业即传统的剩余价值生产部门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大上升,其中包括从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的产品开发、生产决策、市场分析、信息获取、设备维修、售后服务等部门,都成为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②剩余价值生产的范围不仅表现在地域上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直接参与剩余价值生产。(2)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发生变化。一是由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向第三产业转化;二是从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的转化。这两种变化,都是当代科技革命的结果,同剩余价值生产部门的变化一样,它反映出劳动者脱离直接生产过程的趋势。(3)剩余价值生产的载体发生变化。以前剩余价值的载体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商品,然而当今却不完全是这样,由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参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价值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从而使剩余价值的载体出现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地凝结在劳务、信息、知识、科技、技术等无形产品上,载体转变为可以是无形载体。(4)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发生变化。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文明,早期的泰罗制、福特制等加强劳动强度来提供更多剩余价值已淡化,逐渐被文明的“行为管理”、 “人民资本主义”等所取代。强调对人的行为的激发与引导,重视对企业职工高级需要的满足,以调动持久的动力。现在,从表面上看,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大为改善,繁重的体力劳动明显减少,而劳动者的脑力支出、紧张和专注程度却可能提高了。
9、【 简答题
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有什么影响? [10分]
解析: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禀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惟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产生之初完全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又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IMF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将其规则扩展到全部国际经济交往领域。由上可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少的成本。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即带来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有:①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之初,为实现工业化,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它们现实的资源禀赋却是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缺少资金和技术,这种资源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资本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②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扩大,出现了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要素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成为传统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全球性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实现工业化,是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③推动对外贸易的扩大。目前世界贸易发展出现一个新特点,即制成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发展中国家在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增长。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经在一些工业制成品贸易和产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④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维护自己的权益。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为自身在国际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的权利和利益。⑤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中国家从开放和参与全球市场中,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也可以从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发达国家的文化和体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高,经济发展往往比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贫困人口不断下降。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有:①资本流动的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又避免本国资金的外流,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资金流出的可能性加大,资本的过度流人也会造成对外国资本的过度依赖。一旦因某种因素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就会对国内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②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他们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当今世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会因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下降而受损失。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占领,又使得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③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经贸制度下展开的,在加入这一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力不强,干预经济的能力有限,其主权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
10、【 简答题
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10分]
解析:
(1)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两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实体。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价值的惟一源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它自身不创造价值,而是为创造使用价值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人们对于知识、信息和高科技的运用过程形成了高科技劳动,这种高科技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不但参与价值的创造,而且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①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盈亏的重要作用。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的,价值量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商品交换其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不赔不赚;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出现亏本,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劳动耗费不但能够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还能得到超额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极为重视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而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要通过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来实现。②高科技劳动对于商品生产者取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劳动价值论,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又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可能完全分离,简单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及其时间,是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及其时间的倍加。相对于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和一般简单劳动来说,高科技劳动显然是一种复杂劳动,因而它的效率应该高于一般的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由于在同一时间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的,制造同样的一件商品,高科技劳动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要少于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在同等时间内,高科技劳动能够制造出更多的商品,即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般来说,率先使用高科技劳动的商品生产者,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要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③高科技劳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充分肯定并高度重视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高科技劳动成为能够创造大量价值的高质量的复杂劳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创造和增进财富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其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对科学、知识、技术和高科技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全体公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从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 简答题
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危害和解决方法。 [10分]
解析:
(1)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按照地域分布,把我国内地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即东部、中部、西部。①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处于前列的多数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居中的主要是中部地区,而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多为西部地区。这种发展速度的差异,是使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东西部地区原来就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这就使东西部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90年代初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的过程中,东部地区利用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1995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国家实施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生产要素的流动开始有序化;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拉大的东西部差距,国家越来越注重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把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上。这就使东西部地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变动趋于稳定。这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着密切联系的。②东西部差距的拉大还表现在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上。1992年以来,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处于稳定的状态,从趋势上看,中部地区的发展在不断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缩小。而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则在拉大,这种人均收入的变化,是导致不同区域对生产要素吸引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人才向高收入的东部地区集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收入地区转移。这又反过来使经济增长的两极分化变得更为明显,东部地区着力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西部地区却只能从事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这就是由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而导致经济发展的非良性循环。③从资本投入看东西部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始向东部沿海转移。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国家把投资的重点和引进外资的重点都放在东部沿海地区,从而使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凶素,东、西部地区的这样的投资格局,势必使地区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又使东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筹集资金的能力大大高于西部地区。这些都成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危害①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讲,如果经济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那么,它就难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去促进经济的增长,也很难以自身发展的成果去提高本地区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甚至难以解决本地区所有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当然是同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目标相背离的,它必将严重损害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人民群众的不满。②在这种情况下,某些经济落后地区不仅不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还需要国家抽出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去支援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保证人民起码的消费。在国家财力还不富裕的今日,对经济落后地区过多的物力、财力支援,必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③一些地区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将使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而经济发达地区却因缺少这些资源(特别是原料、能源)而妨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④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很多是偏远地区、边界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于我国国防的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是不利的。(3)协调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措施①不同地区要按照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发展和扩大区域间的贸易关系。这种分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根据各区域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成本相对优势进行分工。发达地区掌握先进技术,可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欠发达地区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优势明显,因而可以重点开发自然资源制成品。二是根据各区域生产要素供给的相对充裕程度进行分工。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的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种区域分工的基础上推进区域间的经济贸易,相互取长补短,推进各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当然,从短期看这种方式可能会扩大地区间的差异,但长期而言,它是有效缩小地区间差异的必由之路。 ②通过区域间资金、技术、人力的流动,开展区域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可采用技术转让、人员培训、信息交流、提供技术装备、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现在我国区域间实现合理分工和要素流动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即价格的剪刀差;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这两个阻力都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克服。这就必须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打破地区间的封锁,加强地区间的协作,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③针对我国当前的情况,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
12、【 简答题
试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影响及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 [10分]
解析:
(1)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甚至呈现扩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①基尼系数扩大。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甚至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水平。由此可见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确实已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阶段。 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与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偏高,同时,由于高收入阶层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低收入阶层,这一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③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全国来看,经济发展可以明显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明显。④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及经济收入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相对滞后,行业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收入远远高于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收入差距过大。(2)收入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 ①严重影响国内有效需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活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需要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以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差距过大,以至于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就会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如果分配合理,人们收入增加,就会提高消费能力,拉动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必然下降,严重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严重失衡,如果形成恶性循环,将严重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降低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有降低的趋势,因此,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通过影响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而进一步影响全国消费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市场疲软,内需不振,国内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分配不公,降低了大多数居民的购买能力,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如不及时扭转,社会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③影响社会稳定。随着分配不公现象的发展,收入差距的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减少,引起了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一个极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收入分配不公作为一个经济问题正在转变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3)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①加快生产力的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不能用消灭或限制正当致富的办法来实现,而只能努力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不仅使正当致富者继续从中得到应得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增加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结构,使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要下大决心、用大力气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改变农业结构,改革农业营运机制,促进农村城镇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尽快改变多年来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甚至出现下降的局面,使农民的可支配现金收入有显著提高。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谈得上刺激农民消费,激活农村市场,也才会形成农村工作、农业经济、农民收入的良性循环,缩小城乡差别,缓解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农民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公就有了基础。 ②制定符合国情的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机制。纵观我国目前的分配状况可知,社会分配不公的根源,除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之外,就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政策和方式缺乏统一和规范。国家应从宏观分配政策上,加大和扩展制度内收入,缩小以及杜绝制度外收入,并限制垄断、遏制权力和投机、打击腐败,从而达到保护合法、打击非法收入的目的。 ③强化国家宏观调节手段。通过国家一定的宏观调节手段的强化来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首先可以深化税收的调节范围和力度。通过加强对收入所得税的征收,并研究出台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尽快研究出台鼓励个人投资的优惠政策和鼓励高收入者向各种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援助的减免税政策等来调节。其次,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这一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手段合理地调节社会财力的分配,以缓解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历史原因等而引起的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收入分配的差异。再次,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在切实将国家扶贫基金用之于扶贫助困的既定项目和范围,充分发挥国家扶资金的调节作用的同时,也应积极利用民间的作用,受助者不仅受益,而且有助于提高对收入分配合理差距的理解,缓解或消除因收入分配差距导致不公现象所带来的负向影响。 ④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现阶段贯彻收入分配中“效率优先”基础上的“兼顾公平”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要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建立全面、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地将社会各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险统一地、规范地建立起来,并在经济、财力增长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标准,必将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发的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起到重要的“缓冲器”作用。
1
1页,共12个题库
1页,共12个题库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推荐
推荐题库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36万+企事业单位的共同选择
查看更多合作案例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开始使用轻速云组织培训考试
四步组织一场考试答题,一键搭建企业培训平台
免费使用 免费使用 预约演示
咨询热线
400-886-8169
周一到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客服热线:400-886-8169 |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在线咨询 400-88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