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下题库来源于互联网,轻速云承诺对于用户导入平台的题库是严格保密的,不会在此呈现!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1、【 单选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3分]
 
 
 
 
答案:
2、【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寂廖          商榷        溽暑        金壁辉煌
惊厥          迤逦        桎梏          一愁莫展
舟楫          锱铢        豆蔻        万籁俱寂
凋蔽          岩扉        笏板        春光溶溶
答案:
3、【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答案:
4、【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那天欧盟大使跟龙永图谈完话以后,他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到经贸大学去作报告,血压也因此升得很高。
北方联盟是否进军喀布尔,取决于阿富汗各派在政治上是否达成一致以及塔利班必须妥协。
最近,“被就业”成为新流行语。有大学生说,自己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写着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
《古文观止》独具特色,自问世300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答案:
5、【 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化方面的常识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3分]
 
 
 
 
答案:
6、【 单选题
选出填入横线处上下句衔接最顺畅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            ,              ,        。            , _    __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①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②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③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      ④情感还没有凝炼
⑤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3分]
③①②④⑤
③②①⑤④
⑤④③②①
⑤④③①②
答案:
7、【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3分]
技经肯綮之未尝。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答案:
8、【 单选题
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答案:
9、【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答案:
10、【 单选题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答案:
11、【 单选题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答案:
12、【 单选题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答案:
13、【 单选题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姬“见识卓异,风骨凛然”的一组是
①所交接皆当世豪杰  ②能辨士大夫贤否  ③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④歌琵琶词以送之  ⑤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  ⑥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3分]
①③④
②⑤⑥
①②⑤
②③④
答案:
14、【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文章开头写李姬母亲有侠气,是为了衬托作为养女的李姬有乃母之风,为后面直接写李姬的“皎爽不群”埋下了伏笔。
皖人阮大铖者依附魏忠贤,被定罪判刑,为清议所斥。当时王将军不断拉拢,侯方域终于向阮氏屈服。后在李姬的劝说下,侯生与王将军断绝了来往。
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为聘,邀李姬见面,李姬断然予以拒绝,因为田仰与阮大铖有牵连,李姬孤标傲世的性格于此可见一斑。
本文章选材精当,通过含蓄委婉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美丽绝伦、不慕荣利、不屈服权势、对社会政治保持清醒认识的、情义深重的歌伎形象。
答案:
15、【 填空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2)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 《琵琶行》)
(3)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4)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每空1分]
答案: [""]
16、【 简答题
(1)断句。(3分)
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且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氏!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4分)
②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3分) [10分]
解析:
(1):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且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每错、漏、多三处扣1分)
(2)①:况且凭着公子的家世和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公子读遍万卷诗书,你的见识难道会比不上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吗?”(“以”“事”【结交、巴结、效力、侍奉等】“后于”各1分,大意1分)②:而今却贪图钱财而赴约,这是我对公子的背叛呀!(“利”“卖”【背叛、出卖】各1分,大意1分)
17、【 简答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南宋)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注] 这首诗是陆游闲居家中所作。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题目为“幽居初夏”,诗人怎样去表现居所之“幽”的?试作分析。(3分)
(2)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7分]
解析: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以白鹭的悠然、安详不惊衬出环境的清幽。③以声衬幽。“蛙鸣”处处,以有声衬无声,从侧面渲染幽静。(3分,每点1分)(本题学生答两点,从诗人住所的位置、环境,并运用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幽】的手法,可以给2分,若有任何一点的分析说明,再给1分。)
(2)①前六句写“幽居初夏” 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②而尾联“叹息”,一是叹息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息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全诗幽情 之中自有暗恨。(4分,每点2分)
(本题答出开始通过观下鹭、听蛙鸣等透出闲适、愉悦之情,给2分;答出旧友都离开、亡去,从而感到忧伤、寂寞,给2分。)
18、【 简答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音却),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在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B.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C.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D.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6分)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 [25分]
解析:
⑴BD(B当时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原文说: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在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D原文有: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⑵①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王国维碑文: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②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③潜心治学,死而后已。有《元白施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作品。(每点2分)
⑶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   
②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实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③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力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
④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展现了人物特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答案示例: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国际潮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无疑将影响我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本来民族之地位”将岌岌可危。(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4分,联系实际4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9、【 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资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天宝花,非洲沙漠的一种耐酷暑植物。即使被连根拔起数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只要把它放入水中,就可以看到它的复苏、绽放。烈日下的憔悴等待,是它对生存的坚持;
    藏羚羊,可可西里的珍稀物种。即使路途遥远,路上诸多变故,为了最终能到卓尔湖产羔,哪怕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也义无反顾地奔走在路上。荒原上的寂寥奔跑,是它对繁衍的坚持;
    孔子,我们眼中伟大的圣人。即使无数次的颠沛困顿,无数次的暴力威胁,仍然奔走于各国之间,知其不可而为之。列国间的辗转求仕,是他对理想的坚持;
    陈俊,浙江电视台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即使违反医学常规,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依然顶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在一年内连续两次为一位小男孩捐献淋巴干细胞。爱心下的毅然奉献,是他对生命的坚持。
……
    即便平凡如物,也因坚持而美丽;古往今来,又有多少的人与事因为坚持而伟大。遗憾的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人却为了眼前的利益忽视坚持,从而失去很多。那么,对于“坚持”,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请你以“坚持”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60分]
解析:
1
1页,共19个题库
1页,共19个题库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推荐
推荐题库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36万+企事业单位的共同选择
查看更多合作案例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开始使用轻速云组织培训考试
四步组织一场考试答题,一键搭建企业培训平台
免费使用 免费使用 预约演示
咨询热线
400-886-8169
周一到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客服热线:400-886-8169 |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在线咨询 400-88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