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下题库来源于互联网,轻速云承诺对于用户导入平台的题库是严格保密的,不会在此呈现!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人大经济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复试备考试题八
1、【 简答题
价值尺度 [5分]
解析: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的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职能。价值尺度是货币的首要职能。货币的这个职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换条件下,由于价值表现不同而给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难。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所以能够用来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1)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2)前者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的权力;后者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3)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 简答题
简述李嘉图价值理论体系的矛盾。 [20分]
解析:
(1)是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或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不能在等价交换规律的基础上说明利润的来源,不能说明资本和劳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一致。如果资本和劳动的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等价交换,那么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应该等于他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但这样一来利润将等于零。如果资本与劳动进行不等价交换,工人的工资小于新创造的价值,其差额是利润,这样利润得到了说明但价值规律却遭到破坏。由于未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李嘉图无法跨越这一难关。
(2)是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相矛盾,即价值规律与利润平均化规律或生产价格规律的矛盾。李嘉图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他不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价值已经转化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资本家按照价值出售产品是偶然的,而按生产价格出售则是经常的。在个别企业中,生产价格和价值往往是背离的,但就全社会而言,价值总额与生产价格总额是相等的。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不违反价值规律,恰恰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改变的必然结果。李嘉图由于缺乏科学的生产价格理论,是、跳过必要的中间环节,一直不能解决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
3、【 简答题
资本有机构成 [5分]
解析: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构成可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就物质形式来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它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就价值形式来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故称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4、【 简答题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20分]
解析:
(1)两个公理:
①实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②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2)两个假定:
①人口增长在没有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②生产资料在同样情况下,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3)三个命题:
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收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
③这些抑制,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5、【 简答题
新历史学派基本经济观点的特征 [20分]
解析:
(1)新历史学派比历史学派更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过去的经济学家只是从自然的和物质的观点来研究经济,而完全忽略了伦理道德等精神因素。但是,社会经济代表了相互联系的个人所组成的集体,二相互联系的纽带就是心理的、道德的或法律的因素。因此,社会经济关系诸如生产、分配、分工和交换等就不仅仅是物质范畴,同时也是道德范畴。所以,经济问题只有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才能够得到说明和解决。新历史学派者认为当时德国社会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劳资矛盾、工资问题等都是一种伦理关系,可以通过道德观念的变化而得到解决。
(2)新历史学派比历史学派更强调国家和法律对经济的作用,认为个人的地位不是决定于“自然权利”,而是起源于法律制度,而法律制度又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各种经济关系如经济自由、财产制度、契约关系等都可以找到法律方面的依据。反过来,法律的变化可以调整一定的经济关系。新历史学派主张利用立法手段进行社会改良的依据正在于此。
(3)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认为,由于国家合法权的存在,由国家的干预,就可以创造出必要的国民经济的统一体,建立起社会的和谐。新历史学派的改良主义的政策主张,实质上就是从理论上为这个王国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做论证。
6、【 简答题
资本输出 [5分]
解析:
资本输出是指用过剩资本向他国投资或贷款。它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主要形式有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两种。在帝国主义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已形成垄断统治,少数最富的国家已积累大量资本,国内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多,从而产生了过剩资本。过剩资本首先向经济小发达国家输出,因为那里资本少、工资低、原料贱、地价便宜、利润高;而且那些国家已卷入世界市场,具备投资的起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旧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国际分工向产品、零件和工艺专业化的纵深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投资成为资本输出的重要方向。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的前提下,利用外国资本,有助于本国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的时代,资本输出成为资本全球化的重要形式。
7、【 简答题
《经济和谐论》 [5分]
解析:
是倡导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经济利益和谐一致的一种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来。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研究的是个人利益的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组织。巴师夏的逻辑是:从交换出发,①社会就是交换的社会。②在交换中产生价值,价值起源与生产无关,只与交换有关。③交换的内容就是相互提供服务,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④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是提供服务的人所作的努力和紧张程度,以及接受服务的人免除努力和紧张的程度。在自由竞争下,二者趋于相等,交换总以等价为基础。因此,以这种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当然是和谐的。巴师夏否认工资和利润是相互对立的,他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说成是相互交换的两种服务关系,是和谐的。把地租、利息等都归结为提供服务的报酬。总而言之,《经济和谐论》掩盖了阶级间的剥削关系,认为人类天生有利己、利他两种特性,二者互相补充,人们一定会在交换中构成和谐的社会。
8、【 简答题
论述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0分]
解析:
①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遇。OECD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中国共吸引3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 30%。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我国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为背景的。经济全球化将使科技人才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动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c.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经验并实现管理创新的机遇。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相对滞后,甚至比技术的差距更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的涌动过程,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
d.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就业的机遇。一方面,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是全球性的,为世界范围的消费者所认同,有助于我国“借船出海”,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能够影响和刺激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尽快走出国门并形成冲击世界市场的真正竞争力。
e.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快地纳入世界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经济竞争力。
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
a.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作为现代化启动晚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我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b.经济全球化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将迫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接受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其中不乏部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产业项目。尽管这种转移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但会对产业结构的真正优化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可能加剧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资本紧缺更为严重,也无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c.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异步性规律,可能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同时表现出各地发展的明显不平衡,尤其是贫富差距问题日渐凸现,不论是按基尼系数还是欧希玛指数计算,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无疑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9、【 简答题
戈森定律 [5分]
解析:
戈森定律是由边际革命的先驱者德国人戈森首先提出来的 “享乐法则”,这些法则构成了后来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前提。他研究人类的功利、消费和享受。戈森定律有两部分:第一定律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对一种商品的消费增加,消费的总满足度增加,但是以递减率增加,消费满足的增加量将会达到零点,这被称为饱和水平,在饱和点,边际效用为零,消费增加大于这一点时,边际效用为负。第二定律为享乐均等或享乐最大定律。给定有限收入和无限需求,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将分配他的支出,使得最后一分钱用在任何一种商品都有相同的边际效用。戈森定律以及由此定律引申出的其他论点之根本缺陷,在于企图从孤独个体的消费心理或个人的劳动心理和交换行为中确立商品货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法则,因此完全脱离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
10、【 简答题
让•萨伊 [5分]
解析:
 萨伊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把斯密的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庸俗理论体系。称为“科学王子”和斯密的“伟大继承者”。萨伊区分了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认为前者是研究社会秩序所根据的原则,后者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这就是所谓的“三分法”。还把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拟,认为是实验科学的一部分,财富是研究对象。萨伊认为生产不创造物质,只创造效用。所谓的效用是指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使用价值),它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是生产的三个要素,它们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效用,从而共同创造了价值。在效用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基础上,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了价值,那么这三种要素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和地主就应该得到各自的报酬:工资、利息和地租,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自己独立的源泉,成为三位一体公式。萨伊用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来代替利润。萨伊认为产品的销售是产品与产品的交换,认为在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作用,交换结束时总是一种产品交换成另一种产品。所以,在交换中,卖者同样是其他商品的买者,供给会创造需求,整个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相等。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能发生。市场上有时会出现某产品的滞销,这是暂时的,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得出四个结论:生产越多销路越快;一个企业成功可以帮助其他企业达到成功;进口国外商品不会损害国内的生产;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与商业,重要的是激励生产。他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约,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保护关税等重商主义的政策。
11、【 简答题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20分]
解析: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①首创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从单个商品这种表象开始,分析了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两个因素来源于同一劳动过程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即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劳动价值论变成了科学。
②进一步科学地阐明了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完善了价值规律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就由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价值量也就由劳动时间来计量。价值是一种社会实体,它只能以社会尺度来衡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③揭示了货币的起源,科学地阐明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马克思通过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里,马克思强调了商品实现的重要性。
④揭示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价值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克思认为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这样,商品就不是以产品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进行交换,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马克思认为:既然商品的总价值调节总剩余价值,而总剩余价值又调节平均利润从而一般利润率的水平,那么,价值规律就调节生产价格。所以,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价值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⑤马克思把商品、货币、价值等都看作反映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科学地说明了这些范畴的实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为物的外壳所掩盖。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和根源,阐明了商品、货币、价值都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
(2)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而分配社会财富,一般地说,投入资本得到利润,投入土地得到地租,投入劳动得到工资,投入资金得到利息。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
①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国应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也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谊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②正确认识劳动的质与量
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正确认识劳动的质与量,不能把按劳分配等同于按劳动的自然时间进行分配。在收入分配中,应充分体现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价值,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使同一单位的职工收入差别与他们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差别结合起来。
③按要素分配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创造的理论,不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按要素分配是属于分配的范畴。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却是价值形成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应该参与分配。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混淆,按要素分配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12、【 简答题
结合中国实际,你认为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20分]
解析: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后的企业,能否体现出现代公司制的基本特点并有效发挥这种企业制度的功能,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保护投资者及相关者的权益、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形成股东可以 “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公司筹资和股票转让方面,而且还可以起到约束管理层的作用;
(3)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可以促使管理者在经营中以股东利益为重,否则,将存在被其他的职业经理人替代的可能;
(4)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长期激励计划,使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密切相关,让经营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促进股东的收益;
(5)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通过规范的财务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内部人暗箱操作,鲸吞股东权益。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通过改制向现代公司制度转轨过程中,本身在股权结构上就具有鲜明的特点,例如,国有股和大多最终属于国有产权的法人股,在经过改制后的公司中占有绝对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由此导致的低效率、甚至负效率,这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过程中面对的焦点问题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要加强一般性的基本制度建设,包括:①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②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③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④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另外,更重要的是,在合理有效地借鉴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
13、【 简答题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 [30分]
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我国二元经济的关键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镇化是对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现代化意义重大。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总要求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作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第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四,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广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第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第六,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继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七,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2)城镇化道路
发展中国家一般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现状还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离土不离乡,去小城镇就业;又有不离土也不离乡,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和家庭运输业等;还有离土离乡,到城市就业;其次,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顺序也是灵活的。就我国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同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较大。所以,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此外,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现代化农业对经济增长能做出重大贡献。因此,改变二元经济现状的关键是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即现代农业科技。因此政府投入农业的资金要向农业科技倾斜,帮助农业部门进行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1
1页,共13个题库
1页,共13个题库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推荐
推荐题库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36万+企事业单位的共同选择
查看更多合作案例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开始使用轻速云组织培训考试
四步组织一场考试答题,一键搭建企业培训平台
免费使用 免费使用 预约演示
咨询热线
400-886-8169
周一到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客服热线:400-886-8169 |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在线咨询 400-88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