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下题库来源于互联网,轻速云承诺对于用户导入平台的题库是严格保密的,不会在此呈现!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人大经济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复试备考试题十
1、【 简答题
李嘉图是怎样论述地租的性质和地租产生与变动的规律的? [20分]
解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阐明了地租的性质和地租产生与变动的规律。李嘉图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的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他要区分真正的地租和利润的意图是可取的,但①土地生产力不是不可改变和不可摧毁的,②土地生产力也并非原有的。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只研究了级差地租。他认为,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地租产生是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和土地在肥力、位置上的差异;耕种土地遵从从优到劣的顺序;最劣等土地上花费较多劳动,决定农产品价格;因此,较好土地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并转化为地租(级差地租Ⅰ)。当同一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时,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也会产生地租(级差地租Ⅱ)。李嘉图认为,随人口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地租有上涨趋势,从而使利润下降,影响资本积累。地主阶级利益与社会发展利益是互相矛盾的。李嘉图建立了古典经济学中最高水平的地租理论,但耕作顺序的从优到劣,土地收益递减等规律都是说明地租时所不必要的。李嘉图没有分析土地私有权和经营权的垄断,否认绝对地租,忽略地租的历史性等都是其地租理论的缺陷。
2、【 简答题
交换价值 [5分]
解析:
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不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3、【 简答题
生产价格 [5分]
解析:
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出现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构成。从本质上说,商品是按照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的。但是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是不等的,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由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便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随着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就按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价格出售。由于许多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不等,因此绝大多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其价值。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而且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其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4、【 简答题
魁奈《经济表》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 [20分]
解析:
魁奈的“经济表”,在经济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主要在于:
第一,“经济表”把分析的出发点确定为农业部门本年内的总收成(总产品),从本年的收获物的分配开始循环,表明他分析再生产的基础是正确的;
第二,他把资本的全部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仅仅表现为再生产过程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使货币流通从属于资本流通,并作为资本流通的一个要素;
第三,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都包括到再生产过程中;
第四,把资本和收入间的流通包括再=在资本流通中,把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间的流通表现为下年再生产的要素。
魁奈的“经济表”中提出的这些创见,对于以后经济思想史发展中关于再生产的分析,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马克思就是由此受到启发而创立他自己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
5、【 简答题
经济发展 [5分]
解析: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除了包含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等,广大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较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概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经济发展不包括也不应该包括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社会发展的内容,尽管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对经济发展也存在影响。
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的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总消费量、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
6、【 简答题
边际效用价值论 [5分]
解析:
边际效用价值论从边际功利主义出发,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其效用,即“快乐最大化”。他仔细区分了总效用与效用强度,得出单位效用随商品总量的增加而减小,并由此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的概念,即指增加最后一个极小单位现有商品所带来的效用程度。他强调商品的价值是由其最后效用程度所决定的。
7、【 简答题
简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0分]
解析:
(1)信用的含义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等价物的贷与借的运动。信用是定期的单方面转让有价值物,到期再偿还。所以,信用是定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转让运动。信用的本质是: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关系,是适应商品生产发展需要,在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借贷关系。凡存在较为发展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必然存在信用关系,而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不同。
(2)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信用是借贷资本运动的具体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它们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用的积极作用的表现在:
①信用加速了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信用制度加速了股份公司的发展,加快了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控制与剥夺,从而加快了资本集中。信用还把零散的闲置的货币资本动员起来投入生产,从而加快了资本积累的速度,扩大了生产规模。
②信用对于节省各种流通费用和缩短流通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使非现金结算发展,信用货币代替了货币,节省了流通中的现实货币,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加速了货币投放和回笼的速度。由于商品的赊购可以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从而减少各种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而流通费用的节省和流通时间的缩短,就可以使全社会中流通领域的资本减少,生产领域的资本增加。
③信用促成了资本的再分配和利润的平均化。利润平均化化过程是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结果,但生产资本的转移是困难的,主要应是货币资本的转移。而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正是实现货币分配的最灵活的工具,从而促成了各部门的利润平均化。
同时,信用也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其消极影响的具体表现是:
①信用的发展造成虚假繁荣,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速了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银行信用使商业资本家取得大量贷款,在商品尚未销售之前继续购买商品;商业信用也使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未销出之前继续赊购商品,造成虚假的需求,促使产业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大批商品积压在流通中,到商业资本家无法继续购买时,产业资本家生产的商品也就无法销售,必然爆发生产过剩的危机。
②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还会发生货币信用危机。当信用促使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货币流通与信用关系也会发生混乱。因为,生产过剩、商品销售不了,就会使商业信用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缩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被迫限制信用,使货币流通中现金缺乏,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发生货币信用危机。
③信用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银行信用、股份联合经营制促使资本积聚、集中加速进行,企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发展的根源。
8、【 简答题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20分]
解析:
(1)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的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在—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生产中的矛盾,刺激和推动了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利于协调部门比例,改进地区结构,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改善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弥补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和弱点,促使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结合。
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通过国有垄断资本的活动和各项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和经济计划的实施,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发生了变化,经济危机时间缩短,危机程度减轻,生产过剩规模缩小,危机破坏力减弱。
③国家通过税收等途径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技研究,投入私人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的大型工程或耗资巨大、技术密集的新兴工业部门,使战后新技术、新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④国家用其巨额投资,促使垄断资本加强科技的研究和在生产中的应用,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竞争能力,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⑤国家用其掌握的财力资源,建立和发展数额巨大的国有经济,可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是任何私人垄断资本所无法比拟的。
⑥国家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组织、参与、兴办一些投资巨大、风险大、利润无保证的事业,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⑦国家利用经济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方向进行调节,对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较长一段时期里的相对稳定和较快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节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成效是有限的,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不可能根本消除经济危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波浪式的发展过程,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都曾出现和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资本主义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衰退、停滞、低速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同时并存。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干预和调节虽然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可以改变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表现形式,却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发展规律,无法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9、【 简答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有何特点?其成因何在? [20分]
解析: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特点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和扩大再生产过程呈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固有特征。但是危机和周期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特别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积累条件的变化,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特点:    ①危机的强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能力过剩和失业却成为周期中的经常现象。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的下降幅度因而成为衡量危机深度的主要指标。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历次经济危机中的生产下降程度一般都大大低于战前时期。而且危机期间失业率的增长也比战前小得多。    ②危机阶段的货币信用危机有所缓和,但却出现了在周期各阶段物价持续上升的趋势。战后由战前危机时期的商品销售困难和生产急剧下降所引起的货币信用危机的表现形式变的比较缓和。    ③周期进程中往往没有明显的萧条和复苏阶段,但高涨阶段却又常常被局部性危机或生产停滞所间断。整个周期的起伏变得比较平缓,各个周期阶段的独特特征不象过去那样鲜明,唯有危机阶段相对来说比较清晰。    ④周期的长短变的不规则,危机的周期性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特点的成因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有所加强。首先是垄断资本主义积累使垄断大公司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其次是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社会生产的计划性,提出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为私人企业组织生产提供指导,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推动计划的实施。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它无法根本消除社会生产的无计划状态。    ②资本主义国家大大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反危机,熨平周期,保证资本积累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的这种宏观调节虽然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和熨平周期,但确实使周期的起伏变得比较平滑。同时,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社会需求总量,以解决资本积累和生产扩张中的市场不足问题。而国家所采取的主要干预手段,包括国家投资、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等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保证或扩大了市场,缓解了积累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的尖锐矛盾及其派生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剧烈程度。但是因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及其固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决定了它不能消除危机和周期。    ③固定资本更新作为经济周期物质基础的作用有所减弱。    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一系列的经济条件的变化,再生产过程中的大规模投资变得不如战前那样集中,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战后以来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在时间上趋于分散化。    ④服务业对周期波动的缓冲作用加强了。    危机和周期波动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它的影响逐渐波及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其影响程度也比较弱。劳务部门的特点使劳务部门对经济波动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比较强,对危机的反映较为迟缓,从而能够在周期性震荡中起缓冲作用。劳务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这种缓冲作用越强。但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存在与发展是不能最终脱离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它的扩大也不能彻底消除危机与周期。    从以上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积累条件的变化固然会影响危机和周期的表现形式,使之具有某些新特点,但不会消除危机和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周期性质。
10、【 简答题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 [20分]
解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危机过后,经过一段时期,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各种矛盾又会重新激化起来,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处在这种周期性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资本主义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从上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的这段时间,叫做一个周期。尽管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或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时期,危机的周期各有特点,但是,一般说,它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从一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之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人民购买力较之于生产的增长,相对缩小了,因此,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平衡关系即应有的比例,实际上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自发的强制贯彻而实现的。
(3)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过剩危机
①这种过剩是相对于有效需求相对缩小的商品生产过剩,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是劳动力价值或以劳动力价值为中心波动,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
②这种过剩是相对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资本生产过剩,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所用的劳动与资本相比的减少,在马克思有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假设下,剩余价值相对于整个预付资本来说,所占的比例也就逐渐减小,当这种利润率低于机会成本(借贷资本利息)时,这种资本就成为相对过剩的资本。因此,这种过剩不是资本没有供其投资的地方的绝对过剩,而是对于利润率低于机会成本时资本家不愿意投资的相对过剩。
③这种过剩是相对于有效劳动需求的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的原因,从需求来讲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原有的劳动力游离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成为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二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追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比例减少。而从供给来讲,自动化流水线的运用,使得劳动强度与劳动操作日趋简单,大量的童工和女工,进入了劳动者的队伍;某些企业需要的工人的绝对数量减少,原有工人被排挤了;农业机械化,使得大量的农民破产;资本主义竞争导致垄断的资产者。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这种现象是资源共享的内在机制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形成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
11、【 简答题
怎样认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0分]
解析:
(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强调质上的提高,并不是说不要量,而是应该保持必要的量,只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的产业和地区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其布局要相应调整。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上。国有资产主要应配置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是:“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单一的国有企业上,而且体现在它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以及它参股的企业上。经过产权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我国国有资产的配置形式也会多样化,将会形成国有独资、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和国有参股多种企业形式。国家作为投资者,在这些企业里都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使国有经济的作用更加广泛。
(4)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发挥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的骨干作用上。我国国有资产高度集中于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之中,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
(5)更为重要的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其先导作用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推广运用新技术、先进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减少,但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2、【 简答题
请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看法。 [20分]
解析:
(1)产权及产权制度概述
①产权
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产权所有者拥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其他经济行为个体允许其以产权所确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它的核心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也就是说产权是在契约双方达成协议条件下(遵守契约享受产权收益,违反契约则须支付相应成本)的一种行为权。产权是基于财产所有制而获得的一种权利安排。
②产权制度及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产权制度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具体化和经济制度结构中的一个运行层次。它通过发挥其激励和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以及收入分配功能影响企业行为和微观经济运行。
(2)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点
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产权制度:一般企业实行以自由契约为基础的法人制度,即自然人和法人可以按民法、商法、公司法等所规定的一般规则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的一般制度,自由地建立企业,并按自己的意愿自己经营或委托他人经营企业。而国有企业并不是一般民事主体自由契约的产物,国有企业财产终极所有权主体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一般法人,而是代表全民和社会利益的政府。国有企业的这种产权制度可以克服一般企业产权所有者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和决策有可能更多地站在社会和公众全局利益的立场上行事。因此,国有企业主要进入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公共用品、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其自身的产权特点是相吻合的。但正是由于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的特点也同时导致了国有企业容易产生委托—代理问题,造成在市场竞争中经营效率低下,甚至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3)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看法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①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处理好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应该是:国家是国有企业财产所有权的惟一主体,拥有对企业财产的最终支配权,但政府和监督机构不得直接经营或支配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拥有独立行使的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②建立经营者的所有权制约机制。两权分离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仍要在企业经营者那里得到实现,为此必须建立一套能保证国有资产在真正具有经营才能的人手上经营,能明晰企业应负的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责任、能对经营者“用脚投票”等所有权相制约的机制。
③明确产权关系上的自负盈亏责任。目前国有企业的自负盈亏主要限于收入分配上,而在产权关系上仍有许多亏损企业把债务包袱推给国家,或者拖欠其他企业的债务,国家实际上为企业承担着无限责任。产权制度改革是要在产权关系上明确企业承担的债务责任和破产责任。当企业破产时,国家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④在明晰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国有企业进入产权市场可以使一定量的国有资产吸收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产的产权功能,提高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又能使国有企业经营受到更多国有产权的制约,以保证国有资产营运效益的提高。
此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产权市场实现产权转让和流动,推动国有资产存量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流向国民经济需要重点发展的部门,实现国有资产存量的优化配置。
1
1页,共12个题库
1页,共12个题库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推荐
推荐题库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36万+企事业单位的共同选择
查看更多合作案例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开始使用轻速云组织培训考试
四步组织一场考试答题,一键搭建企业培训平台
免费使用 免费使用 预约演示
咨询热线
400-886-8169
周一到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客服热线:400-886-8169 |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在线咨询 400-88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