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下题库来源于互联网,轻速云承诺对于用户导入平台的题库是严格保密的,不会在此呈现!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政治经济学考研试题
1、【 简答题
价值形式: [4分]
解析:
指商品与商品相交换的关系和比例,即交换价值。价值形式分为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2、【 简答题
复杂劳动为什么是简单劳动的倍加? [10分]
解析: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一个普通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够胜任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是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复杂的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这是因为,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价值也就高些。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这样,为要交换,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还必须化作同一的简单劳动,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确定商品的价值量。因此,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无差别的一般简单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时间。从质与量的统一来理解价值,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简单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比例,不是人们主观直接计算的结果,而是在千万次的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代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运用,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过去的复杂劳动会变成或正在变成简单劳动。
3、【 简答题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0分]
解析:
(1)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用于交换的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在围绕劳动价值论所发生的争论中,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劳动所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价值”,“价值”概念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劳动、哪些劳动创造这样的“价值”。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价值是从社会角度对单个商品生产者所作的评价,是单个商品生产者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精神在于,以商品生产社会中的价值决定问题为特例,强调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的劳动。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的标准,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
(2)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①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虽然已经意识到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却忽略了劳动也具有二重性,马克思先从单个商品这种表象开始,分析了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马克思从来没有把使用价值排除在他的研究视野之外,不仅认为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的物品即具有效用,而且认为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接着分析了商品的两个因素来源于同一劳动过程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首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劳动价值论变成了科学。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同时指出,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抽象劳动的规定性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应是不同的,我们当前认为的简单劳动就是过去某个社会时期的复杂劳动。马克思并没有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把简单劳动仅仅固定在原始的简单劳动上,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只有这样,构成价值实体的简单抽象劳动才具有可比性。
②进一步科学地阐明了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完善了价值规律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就由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价值量也就由劳动时间来计量。价值是一种社会实体,它只能以社会尺度来衡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除了对价值量进行静态考察,还对之进行了动态考察,认为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人的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程度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已充分注意到科学技术、生产组合和生产资料的发展都会对劳动生产力构成一定的影响,接着又分析了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之间的一般关系,提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以上对价值和价值量的分析联系起来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篇中分析的商品的价值量指的是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把商品中包含的物质资料转移的价值抽象掉了,而在后面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在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剥削程度的秘密时,通过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区分,科学地阐明了产品价值(C+V+M)和价值产品(V+M)的区别,明确指出了价值产品就是在商品形成过程中实际生产出来的。
③揭示了货币的起源,科学地阐明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马克思通过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里,马克思强调了商品实现的重要性。
在分析货币的职能时,马克思还科学阐明了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虽然价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指数,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但不能由此反过来说,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必然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用计算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虽然同样是商品价值的观念表现,但它却可以与价值发生量的偏离,即价格可以与价值量一致,也可以大于或小于价值。价格不但在量上可以偏离价值,而且还可与它发生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其表现形式是虚幻的。
④揭示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价值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克思认为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这样,商品就不是以产品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进行交换,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种转化只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对总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他们获得的总利润与总剩余价值在量上是相等的,因而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马克思认为:既然商品的总价值调节总剩余价值,而总剩余价值又调节平均利润从而一般利润率的水平,那么,价值规律就调节生产价格。所以,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价值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始终处于中心、本源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其它生产要素都不过是其衍生物。人类劳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也是任何其它要素所不具备的。劳动价值理论不仅是经济理论,也是伟大的社会理论,是唯物辩证法、唯物历史观与经济学说的结合,是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的最抽象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从根本上解决了物质财富生产与价值生产的辩证关系,也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的真谛在于揭示劳动的本质,揭示其对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所起的至高无上的作用,是要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反对对劳动者的剥削,倡导人类全面解放和发展。
4、【 简答题
超额剩余价值: [4分]
解析:
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5、【 简答题
试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20分]
解析:
(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经济全球化不但改变着各国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范围,也在改变着各国控制自己经济活动的手段和方法。
经济的全球化的实质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扩张。
从生产力发展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更高阶级,表现为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经济上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经济的全球化对生产社会化的推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全球市场加速形成,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早已超出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扩大,其发展速度与规模可谓史无前例。第二,跨国公司高度发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经营正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第三,科技进步,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为主的信息技术使生产力发展出现新的飞跃。第四,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空前强化。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发展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从生产关系的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资本主义扩张为全球性制度的一种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向经济全球化阶段过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了经济全球化阶段。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等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是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新阶段的一些重要标志。而这一切都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主导下发生的。(2)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大大加强,可以说,各国经济日益融合成一个全球经济的整体,任何国家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各个国家。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某种变动,都难免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最近的事例是东亚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全球扩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而这又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扩大到全球。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又表现为一系列具体的矛盾,如各国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和可调节与全球经济的无计划和少调节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的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与世界市场的盲目扩张和混乱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各跨国垄断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世界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以及世界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失调,进而导致世界经济的起伏不定、动荡和危机。这一切,严重地制约和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有关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3)经济全球化使贫富差别全球化。就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利益而言,不同国家所能获得的利益却大有不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有可能获得最大利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广大发展中国家尽管实力逊色许多,但在经济全球化大潮面前,也同样有可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力量较弱,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上述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规模的贫富两极分化,不过是资本主义规律在世界范围内的再现。就其实质,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垄断集团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在世界范围加强扩张的结果。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也必将在历史上走向灭亡。事实上,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各种内在矛盾也将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解体,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尽管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最终结局是确定不移的。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传递障碍在减少,互动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下,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将影响发达国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
②经济全球化迫使人们的概念在创新。大国际贸易概念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外经济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虑货物贸易,还要把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技术综合考虑。因为,货物贸易与投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将大国际贸易概念与本国经济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密切地结合起来;“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传统信条已让位于“经济接轨”和“市场融合”。变被动接受经济全球化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纷纷主动改革本国经济体制,发展开放性经济,推行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为跨国公司创造投资条件,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活动。变单边制裁为求得“双赢”。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另一国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贸易摩擦”、“贸易制裁”等以邻为壑的措施,已开始由自我保护的工具变成了双刃剑,在制裁别国的同时也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其上策是通过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促进双方的经贸发 展,取得“双赢”。
③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冲击,相互协调成为时代主旋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是一国独有的权利,日益成为国 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规范和惯例来运作;跨国公司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在减弱。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主权让与,但它是以对等为原则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把二者结合起来,出现了相互协调,使它逐步成为各国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石。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和各国贸易政策中开始成为主流。
④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2 0年来,面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内部贸易的增长,新贸易理论将产品差异、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等工业组织理论引进传统的比较优势框架,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做出了贡献。但它仍然假定企业只在某一个区位生产商品和服务,将对外直接投资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不同类型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的各类贸易流动,但仍是以单个企业为依据的投资分析,未推广到国家层次。8 0年代初以来,经济 球化要求把贸易与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分析贸易与投资利益与效益,出现了新的理论分析,其理论模式主要集中于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在这些理论分析中,产品增值链活动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进行 在不同的国家可以进行完全相同的生产加工。在贸易与 投资一体化理论中,企业行为被分为两大类型:第一,总部行为。总部行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务,以及信誉、商标等甚至可以无偿转让给远方生产区位的服务,这类行为有时被简化概括为研究与开发。第二,实际生产行为。实际生产行为又可再分为上游生产(中 间产品)和下游生产(终极产品)所有这些行为都被假定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由于总部服务的运输成本极低,企业可以将生产行为从总部分离出去,但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将某些生产行为集中在某一区位。在贸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两国均衡框架,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企业在两个国家进行活动时,可以将总部行为安排在母国进行,但其实际生产或转移到东道国进行(纵向一体化),或者既安排在国内,又安排在国外进行(横向一体化)。因此,现在的企业不仅通过价格和质量进行竞争,而且还通过生产的组织进行竞争。这些理论模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决定了国内、国际经营企业的总格局。这一问题属于理论分析中的国际化生产部分。一旦国际化生产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国际贸易的格局便随之确定。贸易与投资理的一体化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单纯的贸易行为来衡量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
⑤经济全球化对表明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贸易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利益出现了几种变化。第一,在产业内部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得;第二,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商品直接出口,变相地进入了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因此,母国公司在东道国国内的投资和商品、服务的销售收益应计入母国的经贸收益;第三,在一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下,把该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该国的贸易利得, 更加失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下,在计算各贸易国的贸易收益时,上述几个现象不能忽略。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应予修正。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制度来源于美国,并逐渐成为世界贸易各国的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对之都有相应的条款和协定。在国际贸易局限于产业间和投资不普遍的情况下,按原产地进行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贸易国的贸易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按原产地统计则会出现两种误差。第一,未能如实反映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活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经营,它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进出口,按价值链、资本所有,理应属于母国,但却计入东道国的贸易统计。第二,原产地规则以货物贸易为主,未包括服务贸易等,因此,原产地统计在不能真实反映货物贸易的同时,也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大贸易关系。
⑥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资本外投。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步扩大。
6、【 简答题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10分]
解析:
(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为了便于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进行了划分: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从实现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②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核心问题。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③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两大部类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①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和对社会生产的划分。
②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按照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消费资料是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物质资料。按照价值形式,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③对社会生产的划分。以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为依托,马克思将整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和第二部类(Ⅱ)。第一部类是指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总和;第二部类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总和。
7、【 简答题
帝国主义: [4分]
解析:
指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现代的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
现代的帝国主义有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
8、【 简答题
什么是虚拟资本?它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10分]
解析:
(1)虚拟资本的定义
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与作用制度相关,虚拟资本包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而在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期票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各种有价证券或债权债务凭证是否是虚拟资本,关键是要看它们是否逆行交易并给持有者带来资本化的收入。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
虚拟资本之所以是虚拟的,首先是因为它的价值是由它的收入派生出来的,即它的价值是虚拟的;其次是因为它的运动不仅与生产资本的运动相脱离,而且还与其所代表的资金的运动相脱离。
(2)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
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制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实体资本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这样一来,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体资本价值变动相背离,其价格不随实体资本价值变动而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
①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
②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
③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反之,当货币市场资金充沛的时候,证券价格则会上升。
9、【 简答题
纯粹流通费用: [4分]
解析:
纯粹流通费用又叫非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的买卖过程中而支付的费用。如广告费、建筑费、设备费、办公费、店员工资等。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增大商品的价值,但它仍然需要进行补偿。纯粹流通费用的物质补偿,来自于社会总产品中一部分物质资料的扣除;纯粹流通费用的价值补偿,要从剩余价值的总额中扣除。与之对应的概念是生产性流通费用。
10、【 简答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分]
解析: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是: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为解决主要矛盾而确定的任务。(3)基本路线: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
1页,共10个题库
1页,共10个题库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推荐
推荐题库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36万+企事业单位的共同选择
查看更多合作案例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开始使用轻速云组织培训考试
四步组织一场考试答题,一键搭建企业培训平台
免费使用 免费使用 预约演示
咨询热线
400-886-8169
周一到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客服热线:400-886-8169 |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在线咨询 400-88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