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下题库来源于互联网,轻速云承诺对于用户导入平台的题库是严格保密的,不会在此呈现!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南京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研复试试题
1、【 简答题
创业利润 [3分]
解析:
创业利润:指股份公司创办人发行股票时,股票出售价格总额大于实际投人企业的资本价值总额的余额。即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创办人的创业利润。因为,股票价格是由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决定的,在股息率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的条件下,股票出售价格就会高于其票面价值额,其余额被创办人作为创业利润归自己所有。但创办股份公司的人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得到创业利润,如果新创办的公司经营不好,股息率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率,就不可能得到创业利润。资本家创办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时,往往将一部分股票留下来,待公司经营好时,股票价格涨到票面额以下再出售。
2、【 简答题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运用该理论分析产业结构如何实现协调平衡? [15分]
解析: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运用该理论分析产业结构如何实现协调平衡?
答:(1)基本原理
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为了便于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进行了划分: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从实现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②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核心问题。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社会资本再生产若想顺利进行,必须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首先,社会总产品只有实现其价值补偿,资本家才能有货币资本去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进而开始新的生产过程。其次,社会总产品只有实现其实物补偿,资本家才能买得到进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和工人才能买得到进行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③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或者说第一个基本公式应该是:
I(V+m)>ⅡC
这个公式表明,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中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这两部分产品,在价值总量上必须大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这样,这两部分产品在补偿了第Ⅱ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才能余下一部分生产资料来满足两个部类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
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
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或第二个基本公式应该是:
   
这个公式中的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阶级个人消费的部分;实际上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
这个公式表明,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因此,第Ⅱ部类中的不变资本与供积累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就必须大于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因为只有这样,第Ⅱ部类所提供的消费资料,才能在用于第I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之后,还能余下一部分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
④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要使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实现,也就是要使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能得到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还要有平衡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还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1部类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x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之和相等。这就是说,不仅要求I(V+m)大于ⅡC,而且要求:
I(V+m)=ⅡC+I△C十Ⅱ△C
式中,△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它的物质形态是追加的生产资料。
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Ⅱ部类用于补偿不变资本的消费资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费资料必须和第1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
Ⅱ(C+m一)=I(V+)+I△V+Ⅱ△V
(2)产业结构实现协调平衡的思路
中共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看,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我国产业结构实现协调平衡的思路如下:
(1)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以及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同时,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任务,主要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也提出“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这是党中央对农村工作提出的重要方针。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例,这两个省都是我国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小城镇建设是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结合部。我国城市化的水平,目前不到30%,在世界上也是低水平的。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发达国家达到70%多。积极稳妥地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的布局调整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交流,对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小城镇发展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将有了依托和基础条件。这对于根本改变农村面貌,创造繁荣文明的新农村都有很大的作用。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控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加大林业建设的力度,加快植树造林,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这些做法正符合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中社会生产要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原理。
(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规划和给予支持的重点,也是电子、机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综合运用的主要领域。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为汽车、飞机、船舶、电话、计算机的使用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因此,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要,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
电力设施,要进一步加强电网改造,降低电网损耗,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逐步淘汰耗能高、污染大的小机组,发展大功率机组。交通和通信,要完善网络,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其效益。
(2)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很大,但许多产品的质量、档次还不适应市场需要,产品的生产由于规模小、消耗高、用人多,造成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因此,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加工工业调整改造的力度。调整的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工业消费品。食品、纺织、轻工、电子、机械、化工、建材、医药等,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目前,由于收入水平和结构的变动,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局面。现在市场既有对高档名牌产品的需求,也有对物美价廉产品的需求。只有面向市场,认真研究需求,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第二,适应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促进机电轻纺产品的出口创汇。今后,除了需要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外,在出口上,要转向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避免单纯地扩大数量和单一市场的贸易磨擦。轻纺产品要从目前依靠扩大数量转为主要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单位产品创汇能力上。1995年,我国吨纤维产品的创汇额仅为1万美元,如果提高到1.5万美元,就可以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出口创汇。机电产品则要采取措施,扩大成套设备的出口。
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开发重化工产品和轻工原料产品。大型成套设备、精密机械、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纸浆等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用途广泛、需求量大,但我国生产能力仍有不足,目前进口数量大的,主要是这几类产品。因此,通过现有企业的改建和扩建,挖潜增能,是大有可为的。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国家已作了规划和部署,如水火电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改造,石油化工基地的建设,大型纸业基地的建设等。
第四,要以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为重点,改善原材料产品的结构。钢铁、水泥、化工等产品,目前生产能力较大。关键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耗能大,产品质量差。因此,要加强原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降低能耗、提高质量,减少污染,节约用水用地。这正体现了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这些能源和原料的持续供给正是社会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第五,要突出重点,发展一批高技术产业及产品。要根据市场需要,选准方向,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节能环保、航天航空等领域,发展一批目前市场急需,又力所能及的新产业。
(4)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旅游业、房地产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势头很好,今后可以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科技、文化、体育等行业,也已经开始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发展的前景是好的。
(5)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第三,“九五”计划实行几年以来,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从1996年的情况看,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发展,西部地区与全国保持同步发展的速度,中部地区的发展超过全国平均发展速度。尤其是长江经济带,中部五省等地区,发展更快一点。这与国家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支持的力度,加快了一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的建设,有很大关系,也是各地发挥优势的结果。
3、【 简答题
简述货币流通规律(并用公式表示)。 [10分]
解析:
简述货币流通规律(并用公式表示)。
答:(1)货币流通量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是由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决定的;公式中的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金属货币(例如1元)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上面的公式是在没有考虑货币支付手段条件下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上述公式需要作相应的修正。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一方面,货币的使用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另一方面,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不必都通过动用货币,由于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公式表示,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同到期需要支付总额成同方向变化,即成正比;同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和互相抵消支付总额成反方向变化,即成反比。
(2)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
(3)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4、【 简答题
用资本构成理论分析就业及工资变动的趋势。 [10分]
解析:
用资本构成理论分析就业及工资变动的趋势。
答:资本有机构成指由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凡是简单地说资本构成的地方,一般应当理解为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构成的变化,一般是以单个资本总额增大为前提的,而单个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
(1)就业变动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或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影响工人的就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会不断提高。与此相应,可变资本就会日益相对减少,造成相对人口过剩。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与资本构成的提高是同步的。资本积累的增加是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互相促进,资本积累的增加,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累的增长的更快一些,成为推动积累发展的最有力的杠杆。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反映在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上,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的更快一些。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是资本价值的不变部分较之可变部分增长的更快一些。资本的可变部分同不变部分相比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劳动人口也是不断增加的,即工人的供给数量是增加的,在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带来劳动者失业的增加。
随着资本积累,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指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就是说,这些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是“多余”的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成为所谓过剩人口。
但是,资本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固然使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并不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在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增加和劳动力增加很慢或不增长的情况下,工人的就业率可能会提高,即工人失业的人数可能会减少。这种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的就业是有利的。
(2)工资变动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例逐步增大,而可变资本
的比例相对缩小,因而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不变资本即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这部分资本相对减少了,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一般会下降。
但是由于新的生产设备的引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不变资本增加的同时,一些资本家会提高在职工人的工资,这样工人的名义工资是提高了,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工人的实际工资不一定提高,因为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也提高了。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只看工人的绝对工资,还要看相对工资。相对工资是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称为相对工资或比较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相对工资有下降的趋势。工资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的两部分,在新价值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部分增加了,工资部分就必然减少。反映厂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的对立。实际工资水平与劳动力价值的差距,随资本主义发展有扩大的趋势,这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工资有下降的趋势上。所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工人相对工资的下降。
5、【 简答题
为什么要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 [15分]
解析:
为什么要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
答:(1)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社会对于失去劳动能力或没有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人予以帮助的制度,也是以社会力量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至少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是有主有次、相辅相成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为主,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为辅。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社会保障制度对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对社会生活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集中表现为“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通过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别、保证公民基本生活需求,从而调节社会成员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来达到社会稳定。
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多方面的作用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物质保障。表现在:通过对劳动者收人的保障和健康保险,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获得恢复和再生产;通过对失业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这部分劳动者的劳动力得到保护,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对劳动者家属后代的保障,为新一代劳动力的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总之,社会保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了费用,也直接保证了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可以克服市场竞争中的消极后果,减少社会问题,使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特别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国有企业摆脱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负担,有利于企业优化劳动组合与人才流动,从而有利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按市场的要求集中精力从事生产经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
经济调节功能
在现代经济中,社会保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首先,社会保障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当经济增长时,劳动者收入增加,失业率降低,社会保障开支随之自动下降,从而会起到缓解社会总需求增加的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的出现。反之,在经济发展缓慢时或处于低潮时,劳动者收入难以正常提高,就业率降低,此时社会保障开支的增加会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相应增加,因而有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其次,社会保障为经济增长筹集了资金。部分基金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保持一定规模的资金盈余,构成可供政府支配的储蓄。这样,政府就可以根据需要运用这些余款,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启动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广就业、低工资、高福利",由政府和企业"统包"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水平虽然不能和欧洲福利国家相比,但在低水平上几乎也是"从摇篮到坟墓",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使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大增,人们用于安全的储蓄减少,边际消费的倾向提高;加之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投资渠道的狭窄以及国外消费的"示范效应",更助长人们把大量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因此消费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势头。但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社会保障体制进入了加速改革阶段,旧的福利制度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转轨时期出现的社会保障功能弱化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稳定,生活安全感的消失使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消费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③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诸多弊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在近期,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各有关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保障范围覆盖不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社会保险资金开始转向社会统筹,在体制上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具体运行,但当前的三条保障线还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我国现有城镇贫困人口3100万以上,1999年享受社会保障的总人数不足300万,2000年不足400万。在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之外,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是"无劳动能力"的人,是为数较少的边缘群体。而在体制转轨中,"有劳动能力"却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也已经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们的基本生活也应得到保障。事实上,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既拿不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又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他们约占城市"下岗"、"失业"、"待岗"总人数的70%以上。
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有的人提出,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未在农村建立。有的人提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经与国际劳动组织的有关条约存在巨大差距。有的人提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失误。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
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我国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并不包括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目前,国家用于失业保险金的经费占GDP的比重还很低。国家用于下岗失业保险的经费包括两部分:一是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属于临时性财政支出,其中包括企业支付的一部分费用;二是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二者合计占GDP的比重,1996年为0.16 %,1999年提高到0.51%;二者合计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1996年为1.21%,1999年为4.20%。
立法滞后。在我国,除1953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可视为社会保障立法外,还没有第二部社会保障法律。虽制定了规定和条例,但不能代替法律的作用。首先,规定和条例不具备法律的权威性,执行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其次,有的规定或条例规定得较早,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最后,有的规定和办法具有明确的临时性,即权宜之计。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2)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手段,事关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建设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考虑增进公平与提高效率的有机结合。
①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看,社会保障最初只覆盖工业工人,随后依次逐渐扩展到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公务人员和农业工人、个体劳动者和小业主,甚至工薪劳动者的配偶。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使之逐步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②合理确定支付水平,使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年龄结构老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未来社会保障负担沉重的现实情况,再考虑到国家层面上的社会保障资源严重不足,社会保障具有刚性、经济不景气时社会保障支出反而会急剧增长,因此,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时候,支付起点应相对低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者从整体上只能享受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广覆盖应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长期政策选择。
③针对国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制度的国家中表现为不同的模式。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结合自己的国力与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国家建立的基本保障制度只能起到基础性作用,解决国民在遇到收入风险时的基本生活问题,尚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这样,补充保险或政府鼓励的基本保障以外的其他保障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一是能满足不同个体和家庭对社会保障的不同需要,有助于在坚持公平的基础上促进效率的提高;二是有利于解决低保障、广覆盖所造成的公平有余而保障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效率损失问题。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
④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往主要采用现收现付制。这种模式既不公平,也不能筹集到足够的基金以备未来之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老龄化社会到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社会保障既能体现自己养活自己的原则,又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备将来使用。这就要求实行多样化的筹资模式,即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⑤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形成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运行、管理只有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发展。
6、【 简答题
简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 [10分]
解析:
简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
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就能够经受各种考验,顺利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要积极探索,敢于试验,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勇于突破陈规;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发展是硬道理,是最终的目标。只有抓住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才能有力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顺利推进。同时,在积极发展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注意稳妥,避免大的损失和社会震动。
(3)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尊重群众的意愿,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积累与消费、全局与局部、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使改革赢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4)要把改革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实现城乡改革相结合,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相结合,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既要注意改革的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带动改革全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监管体制;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及相应的政府职能与政府机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有机组合的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与这一基本框架相适应,形成相应的法律体系。上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容,水具体形了我们现阶段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为之努力奋斗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7、【 简答题
国际价值 [3分]
解析:
国际价值:指当商品超越国家的地域范围进入世界市场时,由国际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即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它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世界市场上,价值关系是各国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关系,商品的国际价值的是体现世界经济关系的基本范畴,国际价值规律是支配国际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经济规律。当商品进入世界市场后,不同国家的商品交换已不能再以商品的国内价值为基础,商品的国内价值在世界市场上只是作为商品的个别价值而存在。各个国家的商品在统一的市场上交换,需要按照国际社会的统一尺度来计量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在国际比较中形成了商品的国际价值。在世界市场上,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的国际价值是按照世界范围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8、【 简答题
工资的国民差异 [3分]
解析:
工资的国民差异:指各个国家的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别。研究工资水平的变动,必须考察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以及引起差别的因素。
工资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各种因素,必然会影响工资的变化。各国工资差异也是由这类因素引起,如,“自然地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等等。由于各国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发展水平不同,特别是劳动生产率不同,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比不发达国家的工人实际工资水平要高。但是,与各自国家的劳动力价值相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工资水平要高。因为,实际工资水平与劳动力价值的差距,随资本主义发展有扩大的趋势,这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工资有下降的趋势上。
9、【 简答题
简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10分]
解析:
简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答: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选择的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利用方式,也就是指用何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集约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即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消耗、占有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经济效益是一个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我国生产、建设和流通等领域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是: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资源消耗量大,浪费严重;设备利用率低,工艺流程落后;单纯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如下:
(1)是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我国人口多和资源相对不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因此,必须将浪费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节约资源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作用,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
(2)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消费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需求结构逐步升级。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可以使现有的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出更多的符合人民需要的产品,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又可以使劳动者用于物质生产方面的劳动时间大为缩短,自由支配时间相应增加,从而有利于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全面实现。
(3)是搞活国有企业的需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单纯热衷于新建和扩建,忽视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则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亏损面大的状况难以改变。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国有企业的更新改造,提高企业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4)是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粗放型增长方式忽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结构、效益的相互协调,容易导致一时的快速增长,但难以持续,往往被迫进行经济大调整,发展速度随之下降,造成经济增长大幅度波动,经济效益及其底下。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结构、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需要。当代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国际市场竞争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益、人才的较量,这些都有赖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0、【 简答题
资本社会化 [3分]
解析:
资本社会化:指随着生产和管理的社会化,资本也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股份资本、国家资本等社会资本形式得到普遍的发展,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股份资本是资本家的集体所有制,是资本社会化的初级形式。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控制生产和市场的大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成为私人垄断资本。私人垄断资本是资本的集团所有形式,是资本社会化的较高形式。资本的社会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资本积累方式的社会化。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在社会范围内筹集资本,通过联合的形式把分散的小额资本迅速集中起来发展为大资本,克服了单个资本主要依靠内部积聚的方式进行资本积累的局限性。②资本占有方式的社会化。在股份公司中,单个资本的所有权转化为了集体资本的所有权,单个资本变成了社会资本。与此同时,资本的所有权被分解为了股权与法人财产权二重形态,私人所有者对于企业的支配地位下降,而主要体现为一种收益权;与股东的最终所有权相区别的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地位日益重要,虽然这并不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资本所有权的个人性质,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化性质。③资本生产方式的社会化。股份资本与单个资本相比,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适应生产社会化或集中化的要求,推动劳动过程中分工协作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生产社会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④资本管理职能的社会化。在股份公司中,资本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了,资本的管理职能从资本的私人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了普通的职业化的经理人员手中,资本的管理职能日益社会化。
11、【 简答题
国内生产总值(GDP) [3分]
解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居民和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总产出中的中间投入,只是各单位增加值的总和,不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因而是计量和安排国民经济的比例和速度,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最有用的综合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社会消费支出+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出口—进口
12、【 简答题
消费基金 [3分]
解析:
消费基金:指国民收入中用于满足社会成员个人和共同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那一部分基金。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
消费基金的主要部分用于满足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这又分为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非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消费基金的另一部分则用于劳动者的公共需要。其中包括用于国家行政管理费用和国防费用的支出,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生活的安定;文教卫生基金用于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的支出,以保护劳动力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社会保证基金用于社会救济、劳动保险等方面的支出,这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和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所必需的。
13、【 简答题
市场中介组织 [3分]
解析:
市场中介组织:指一系列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机构的总称。主要包括:会计师、审计师、律师事务所;各种由国家指定或委托的公证和仲裁机构;各种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分别发挥着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等重要作用,并成为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实现有效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和工具。
14、【 简答题
经济周期 [3分]
解析:
经济周期:指经济波动有规律性的重复扩张与收缩。经济周期一般分成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繁荣阶段的特征是:就业增加,需求增加,产出增加,资源充分利用。衰退阶段的特征是:经济由最高点开始收缩,消费和投资减少,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萧条阶段的特征是:失业率升高,需求萎缩,产出处于最低点。复苏阶段的特征是:投资增加,就业、消费、产出开始上升。
一般可以根据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长短,把经济周期分成四种类型,它们是:(1)基钦周期,又称为存货周期或短周期、短波,其时间长度为3~5年;(2)朱格拉周期,又称为投资周期或中周期、中波,其时间长度为9~10年;(3)库兹涅茨周期,又称为建筑周期,其时间长度为15~25年;(4)康德拉捷夫周期,又称为长波,其时间长度为45~60年。
15、【 简答题
货币政策 [3分]
解析: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条件,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两项内容: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货币政策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即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金融手段的调控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货币发行量,以保证货币供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防止投资膨胀;三是控制信贷总规模。其核心是控制货币总供应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等。
1
1页,共15个题库
1页,共15个题库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推荐
推荐题库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36万+企事业单位的共同选择
查看更多合作案例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开始使用轻速云组织培训考试
四步组织一场考试答题,一键搭建企业培训平台
免费使用 免费使用 预约演示
咨询热线
400-886-8169
周一到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客服热线:400-886-8169 |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在线咨询 400-88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