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下题库来源于互联网,轻速云承诺对于用户导入平台的题库是严格保密的,不会在此呈现!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南京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研复试试题
1、【 简答题
物化劳动 [3分]
解析:
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2、【 简答题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0分]
解析:
马克思首先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先从单个商品这种表象开始,分析了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马克思从来没有把使用价值排除在他的研究视野之外,不仅认为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的物品即具有效用,而且认为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接着分析了商品的两个因素来源于同一劳动过程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首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劳动价值论变成了科学。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同时指出,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抽象劳动的规定性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应是不同的,我们当前认为的简单劳动就是过去某个社会时期的复杂劳动。马克思并没有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把简单劳动仅仅固定在原始的简单劳动上,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只有这样,构成价值实体的简单抽象劳动才具有可比性。
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其原因如下:
(1)劳动二重学说揭示了简单商品生产中的一个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劳动首先是私人的劳动,“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完全由生产者私人决定”。另一方面,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分工中的一部分,劳动成果是用来交换的,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它又转化为直接社会劳动”。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交换,而能够交换,则说明了各种形态不同的具体劳动之间,具有可以等价比较的共同性。于是马克思提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两个概念。私人劳动都是具体的,它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社会劳动表现为抽象的人类一般劳动——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它形成了价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正确地揭示了是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以及如何形成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从根本上解决了物质财富生产与价值生产的辩证关系,也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的真谛在于揭示劳动的本质,揭示其对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所起的至高无上的作用,是要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反对对劳动者的剥削,倡导人类全面解放和发展。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并且是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是彻底地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规律的一个根本出发点。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从而建立起了完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深刻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拆穿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秘密,解决了剩余价值论的核心问题。
3、【 简答题
试述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该理论对指导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 [15分]
解析:
(1)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土地价格的实质及其决定等。
①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与特点。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农村中发展的结果,.它经过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改良的道路或普鲁士式的道路;另一条是革命的道路或美国式的道路。
普鲁士式的道路,是将封建的土地制度通过改良方式逐渐演变为资本主义土地制度的道路。它的特点是,封建地主通过“改良”,允许农奴向地主缴纳大量赎金以免除封建农奴义务,使农奴转变为自由劳动者。地主阶级则逐渐采用雇佣劳动,按照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改造地主庄园。这种方式难免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
美国式的道路,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地主经济,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道路。在封建地主经济被摧毁后的一个时期内,小农经济发展为农村中占优势的经济形式,但随着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逐渐变为资本主义大土地私有制。这条道路比较彻底地消灭了旧式封建地主经济,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比较迅速地发展起来。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土地私有制虽同为土地私有制,但二者具有两个明显的差别:
第一,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与地主是两个基本对立的阶级,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土地的所有权同经营权有一定程度的分离。而在资本主义土地制度下,存在农业工人、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三个对立的阶级,大土地所有者并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只是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而收取地租,这样,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达到了完全分离的程度。
第二,封建土地制度是以农民对地主的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所谓人身依附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它是以地主具有直接支配农民人身的权力为前提的。而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农业工人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而打破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②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因而提供的农产品量也不同。与此相联系,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就要缴纳不同数量的地租,这就是级差地租。它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较好土地所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而转化为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而形成的经营垄断。由于优、中等土地不可随意扩大,为满足农产品供应,就必须开垦劣等土地。为此,就要保证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否则劣等地就会无人耕种。这也就是说,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要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
级差地租的实质,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并不能创造出价值和利润。形成级差地租的农业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因为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劳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起着加强的劳动的作用,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在特定的条件下就转化为利润。
级差地租的形式,有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Ⅱ。级差地租工是指由于不同地块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使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相同,经营好的土地所取得的超额利润就形成了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由此形成的超额利润所转化成的地租。
③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它来源于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产品价值高于它的生产价格,即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平均利润,其差额就可以成为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土地的私有权就具有垄断性,其他资本不能自由向农业部门转移,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再参与利润平均化,而被扣留在农业部门内部,成为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既然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高于平均利润的差额,所以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农业工人创造的。
④土地价格。指土地出售时的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是,由于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就如同把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所以土地可以买卖并有了价格。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即
(2)地租理论对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启示
①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依然存在土地所有权,只要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拥有土地所有权,就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利益,即地租。
②地租是调节经济的杠杆。一是能调节资本投资方向,刺激土地经营者节省土地,实现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二是调节国家、集体与土地经营者的利益关系等。
③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的地租体现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经济关系。
④根据地租理论,我国土地的有偿使用可发挥积极作用。一切企业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都必须缴纳地租,另一方面,土地的有偿使用能刺激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节约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经济效益。土地的有偿使用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使用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
⑤级差地租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启示我们发展农业生产一定要增加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还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 简答题
简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10分]
解析:
(1)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的原因
严格地讲经济全球化并不完全是一个新的现象,事实上,自从资本主义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开始了。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相伴随的。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具体来讲,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起就已经开始,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则是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以微处理机进人办公室和家庭、超级计算机问世、卫星通讯与光导通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为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以最便捷的方式沟通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并且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次科技革命的实质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卫星信息传送到国际互联网和内部网络——人们可以向任何地方传送信息。先进的信息传送手段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任何人类经济活动都是与特定的经济组织形式相联系的,与其他经济组织形式相比,跨国公司是与经济全球化联系最为密切的经济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以来,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超越了原先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信贷资本流动,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的流动,是一种综合了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等众多要素的、整个生产行业的跨国转移。
③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经济全球化赖以存在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市场经济。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国际社会,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民族国家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成为一种潮流,同时世界各国均把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别国的资本、技术及其他资源以实现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基本国策。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2)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各国经济的一体化过程,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①生产的全球化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市场则起着分工媒介的作用。分工深化的程度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分工,即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其主要特征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采掘业活动,然后发达国家拿工业制成品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和原材料(煤、木材、矿石等)初级产品进行交换。垂直型国际分工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落后的农业国从事农业生产及初级产品的生产,先进的工业国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由此形成国际分工合作体系,特点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生产分别属于两个不同产业。第二阶段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技术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在同一产业的不同部门问形成垂直型国际分工,如玩具、鞋帽等生产属于加工制造业,它同汽车、电子等同属第二产业,但前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后者则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垂直型国际分工虽然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但是,在这种依赖关系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由于作为分工基础的产业本身在产业发展顺序中的重要程度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分工链条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存在很大差异,发达国家基于加工制造业和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往往对基于农业和采掘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优势并构成控制。再者,垂直型是以生产要素相对凝固为前提,流动的只是商品,因而无法实现各国经济的融合,经济一体化程度处于较低层次,不可能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②贸易的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到21世纪前20
年内,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均会加入WTO,这意味着,一个包括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一体化贸易体系即将建立,没有歧视和强硬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市场将形成,一句话,贸易的全球化正在成为现实。
③金融的全球化
基于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其次,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国际性市场,近十年来该市场呈现快速成长之势。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力。基金市场是一种机构投资者取代个人投资者成为主体的集体性投资市场。再次,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全球各类金融市场正在向连成一片的方向发展。目前美国、欧洲与亚洲三大区域的外汇市场已连为一体,其运作方式、交易品种与手段基本保持一致,投资者可以在一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进行操作。
④企业经营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母公司已达到4万家,附属机构已有27万家,它们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跨国公司从事和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30%,世界贸易的60%,技术转移及民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80%,以及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1995年国际间的直接投资额为2 430亿美元,1996年达到3 660亿美元,1997年突破4 000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扩大到4 400亿美元。目前,各国在海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已达3万亿美元。此外,跨国公司的规模也大得惊人。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约占90%的国家和地区的总产值低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销售额。若将国家实体与跨国公司放在一起排队,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实体中,有近一半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5、【 简答题
为什么要实施和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5分]
解析: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①节约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的需要。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扰,例如石油、煤炭等资源已研制短缺。我国能源目前面临以下几个严峻挑战:一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量大幅增加。二是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消费的潜力巨大。四是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一次能源的消耗仍然占据主要的地位。
但是我国是一个可再生能源储量相当丰富的国家,技术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8800万千瓦、风能资源2.5亿千瓦、生物质能1.25亿千瓦、地热能约670万千瓦,此外还有数量巨大的太阳能。如果全部开发出来,至少相当于我国目前发电装机的总量。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水平很低,所有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总装机仅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8%,急需大力开发。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克服资源短缺的弊端,开发可再生能源。
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使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如:去年我国小水电发电量相当于3000万吨标准,相应减少了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排放;小水电供电地区大力实施以电代柴,使2000万户居民使用电炊,有力地推动了退耕还林,减少了森林 砍伐,每年节约木材约900万立方米,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 充分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发挥其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巨大效益,增 加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改善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达到环境污染"治本"的目的。因此,实施RPS政策,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步伐,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十分紧迫而又必要的。
③科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西部地区比较贫穷,但资源很丰富,可开发的可再生能源量占全国总量2/3以上,这无疑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一大资源优势,实行RPS政策,可以推动这种优势变成现实。通过实施RPS政策,将有力地促进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RPS政策的强制性,使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地区,可以把这种资源当作一种绿色商品出售给资源贫乏的地区, 给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④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的需要。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较快、技术较成熟、时间也最长的就是小水电,小水电的开发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鼓励开发 小水电,解决边远山区农村用电问题,并相继出台了"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自建、自管、自用""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 "以电养电""实行6%的增值税"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大激发了地 方办电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共建小水电站4万多处,装机2485万千 瓦,发电量812亿千瓦时,在全国共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 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我国扶持可再 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仍不完善,影响了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因此,需要出台RPS政策,增加"强制性"措施,使可再生能源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保护下得到快速发展。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
①明确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紧紧抓住世界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努力把苏州建成高科技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构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提高科技水准和经济效益。扶持发展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规模型企业,努力培育“专、精、特、强”的中小企业。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加快科技进步。增加研发投入,完善创新载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人才高度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增加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投入,降低物质资本消耗,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③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
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制定各类产业单位土地面积投资指标和鼓励向空中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引导建设单位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节约利用水资源。健全水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的法规、规章体系,制定保护和利用规划,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发展节水产业,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器具,提倡循环用水、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和污水处理回用。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和调整机制,探索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适当拉大各级水量间的差价,促进节约用水。
④控制人口数量、建设用地规模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控制人口数量。继续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编制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适度的人口调控目标,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符合群众要求的运行机制、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强化规划计划管理,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加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对建设用地的调控力度。建设项目选址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杜绝出现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在上级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内,把好建设用地总量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依据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能耗、技术、质量、安全等标准,严把市场准入关。坚决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盲目投资,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和装备。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推动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
⑤提高人口素质、环境保护水平和产业发展层次
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提高市民科学文化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必要的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市民道德水准。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区以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严格按规定使用农药、兽(渔)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鼓励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等生产资料,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切实防治资源污染,保持农业生态平衡。
⑥促进人口向城镇、工业向园区、居住向社区集中
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坚持统一规划,加快城市化步伐,构建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积极稳妥地调整行政区划,做好撤镇建街道,撤村建社区工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市域范围内的户口城乡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衔接的保障体系,推动人口向城镇集聚。
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整合开发区资源,优化开发区布局,高标准推进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功能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和承载能力。引导工业企业向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集中,加快退城进区步伐,实现集约用地,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促进居住向社区集中。在保护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古村落的同时,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实行政策扶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备、环境整洁优美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逐步撤销农民散居点。
⑦禁止开山采石、开采地下水和新建墓地
禁止开山采石。加强山体资源保护,禁止非法开山采石。开山采石企业在关闭期限前,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开采范围、开采方式和开采量,并实行边开采、边整治、边复绿,不得进行破坏性开采。禁止开采地下水。
⑧加大生态市创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力度
加大生态市创建力度,广泛开展“环境优美城镇”、“生态村”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加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力度,重点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内陆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建设布局合理、面积适当、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自然保护区。强化对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注意保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特色。加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确保土地不被蚕食,资源不被破坏;根据景区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接待规模,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保证风景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⑨落实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将促进可持续发展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逐级建立并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加强科技支撑,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集成科技资源,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清洁生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生殖保健以及社会管理和服务等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开发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确定并实施一批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宣传教育与监督。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可持续发展知识,帮助公众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营造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6、【 简答题
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 [10分]
解析:
经济波动是指随时间推移经济变量围绕长期趋势的起伏运动。长期趋势是指经济变量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山一种稳定增长或下降趋势。它描述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持续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它反映了在没有经济波动的情况下经济变量所存在的基本增长或下降趋势。经济波动通常分为周期波动、季节波动和随机波动。周期波动即经济周期。季节波动是经济活动因季节的变化引起的特殊变化,具有—定的规律性。随机波动通常是指短期内由于外在因素或随机事件引起的随机扰动。
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
(1)投资率的变动。一般说来,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当投资率保持在积累率允许的限度内时,投资的增长将促进经济的正常增长;当投资率的增长超过积累率的限度时,就会导致投资品供应短缺,投资周期延长,新的生产能力形成减缓,进而导致整个投资效益下降,最终实际经济增长率也会下降。
(2)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的不足,会导致社会总需求水平小于社会的总产出,这意味着一部分的社会总产品无法实现。消费需求的不足会导致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从而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反之,当消费需求过旺的时候,社会总需求会超过社会总产出水平,从而使实际经济增长率过快增长。
(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扭曲和落后,会制约经济增长。
(4)资源供给。经济增长需要使用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等各种资源。当资源被过度利用时,经济将超高速增长;当资源供给不足时,经济增长率将降得很低。
(5)技术变化的状况。技术变化是导致经济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当技术进步发生时,会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反之,在技术倒退的时候,经济会因此而陷入衰退之中。
(6)经济体制的变动。经济体制的变动会对经济周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波动由于体制和人为的原因往往要比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波动严重得多。
(7)心理预期的变化。心理预期的不稳定性会影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引起经济的波动。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如进出口的变动也会影响实际经济的运行,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等等。
7、【 简答题
跨国公司 [3分]
解析: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垄断企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所在国的子公司而形成的一种国际性垄断组织。跨国公司已经取代国际卡特尔成为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重要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和对外经济扩张的重要工具。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扩张,标志着产业资本国际化真正达到全球规模。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企业组织形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一般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特点:跨国公司以全球性的战略安排来确定经营目标;在经营方式上趋向于多样化;在所有制形式上更趋于多元化;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8、【 简答题
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什么? [10分]
解析: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调控的目标、功能、手段和方式以及宏观调控的主体等。宏观调控的目标、模式、内容和手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所涉及的这些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都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并且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最终构成以市场运行为基础的完整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
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中,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具有首要意义,它们是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和核心。只有明确了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才有方向和依据。而选择宏观调控的适当模式和手段则是实现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宏观调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
(1)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目标,从总体上说就是调节总供求的平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及根据这一目的所制定的国家计划目标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抽象掉各个不同时期的计划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内容,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具体包括互相联系的六个方面:经济增长,总量平衡,结构合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宏观调控模式。
宏观调控模式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体制模式决定的。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作用,而国家计划则发挥导向作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则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3)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①经济计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中长期计划为主。②经济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同价值范畴相联系、能够调整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政策体系。它是整个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主体、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9、【 简答题
流动资本 [3分]
解析:
流动资本:指以原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是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一次收回,同时进行物质更新。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并被工人消费掉。故其价值不是转移到产品中去,而是通过工人劳动重新创造出来。可见,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又随着产品销售而一次全部收回。
10、【 简答题
资本价值构成 [3分]
解析:
资本价值构成:指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了,资本的价值构成也就随着发生变化,而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通常又可以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资本有机构成。
11、【 简答题
潜在经济增长 [3分]
解析:
潜在经济增长:指在所有决定经济增长的条件都处于最优状态时总产出水平的增加。潜在经济增长代表了经济增长的一种趋势。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是在波动中实现的。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增长可以分为潜在经济增长和实际经济增长。所谓实际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实际总产出水平的增加,实际经济增长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偏离即为经济波动。当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率时,经济经常处于过热的状态。当这种经济过热状态被抑制时,实际经济运行又往往陷入了衰退阶段。
12、【 简答题
人力资本投资 [3分]
解析:
人力资本投资:指用于提高社会成员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健康状况或者流动性的支出,以期得到更高的生产能力的投资。教育就增加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来说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面。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存量来促进经济增长。需要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培训不仅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力资源提出的要求,而且它对正处于体制转型期的我国意义特别重大。
13、【 简答题
社会保障制度 [3分]
解析:
社会保障制度: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它主要是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制度组成。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包括对军人和军烈属的优待安抚工作。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是有主有次、相辅相成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为主,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为辅。
14、【 简答题
产业结构 [3分]
解析:
产业结构: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换句话说,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产业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通常运用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两大部类结构。它还可进一步分为中间产品生产、投资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三个门类。
(2)农轻重结构。按照生产对象的性质和生产方法,把社会物质生产区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由三大产业部门组成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把生产的两大部类结构具体化了。
(3)三次产业结构。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三产业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等;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旅游、居民服务、公用事业及房地产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卫生、体育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警察等。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既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它本身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产业结构是产品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外贸进出口结构、消费结构等等的基础,它的状况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宏观经济效益的好坏具有重大影响。
15、【 简答题
个体所有制 [3分]
解析:
个体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城乡个体劳动者所有,由他们进行独立生产和经营的一种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设备落后,规模狭小,力量单薄,是一种小私有经济。但是,它在经营方式和布点方面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经营时间长,可以在较小的规模里充分利用零星资源,灵活发展生产,扩大社会服务,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弥补公有制经济的不足,方便群众,较好地满足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它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闲散的、辅助的劳动力,有利于众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安排,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这些作用都是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无法替代的。因此,个体经济是社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1
1页,共15个题库
1页,共15个题库
轻速云给您提供更好的在线考试系统服务!
推荐
推荐题库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36万+企事业单位的共同选择
查看更多合作案例
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之选
开始使用轻速云组织培训考试
四步组织一场考试答题,一键搭建企业培训平台
免费使用 免费使用 预约演示
咨询热线
400-886-8169
周一到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客服热线:400-886-8169 |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2023 轻速云 苏ICP备16049646号-1
轻速云科技提供专业的在线考试系统、在线培训系统
在线咨询 400-886-8169